祭灶是小年说什么好 小年夜祭灶要做什么

2022-08-20 11:07:26 

民间传说,每到小年,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是小年说什么好,小年夜祭灶要做什么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他的嘴“甜”一些,不要在玉帝那里讲坏话。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为什么小年夜要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宿松县位于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最紧要、最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繁重。

面对严峻的形势,宿松县人民法院7名党员干警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在院党组的动员下,下沉到基层,在抗“疫”一线中诠释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使命与担当,书写了法院人齐心协力共抗疫情的无畏情怀。只要组织需要我 不讲条件立马上50多岁的周本阳是此次抽调干警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去年不慎扭伤了腿,还坚持拄拐上班。

此次抽调他下乡参与疫情防控,周本阳没有任何怨言。“我是一名老党员,就应该起表率作用,不讲条件,只要组织有需要,立即出发。”

从大年初二开始,周本阳就被抽调到柳坪乡开展疫情防控督查工作。“你是县里派下去督查的,只要在乡里呆着就可以了,不要冒着危险到村组去。”

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好言劝他。“这怎么行呢,坐在办公室里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只有去到一线才能实地了解情况。”

周本阳斩钉截铁地说。查看柳坪乡大地村交通管制卡点值守人员晚上值守情况(左起第二为周本阳)在柳坪乡交通管制点督查人员进出管理情况做事认真负责是领导和同事对周本阳的一致评价。

来到柳坪乡后,周本阳经常进村入户了解村里和群众的防控情况。“村里要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强化宣传,让群众都呆在家里。”

周本阳还经常绕过村里直接到户上,看看宣传是否到位,群众有没有戴口罩,存不存在聚众打牌、相互串门的现象。“各方面的情况都要了解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出防控意见。”

夫妻同上一线演绎防疫战场“最美夫妻档”陈顺是宿松法院此次抽调到下仓镇支援疫情防控6名同志中的一员,驻守在东洪村,他的妻子是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两人新婚不到半个月,如今一起奋斗在抗“疫”一线,演绎防疫战场“最美夫妻档”。陈顺和妻子通过视频互报平安陈顺的妻子在医院坚守工作岗位陈顺与妻子去年腊月刚新婚,婚后几天,妻子就踏上了抗“疫”第一线,他在背后默默支持着。

正月初四,得知自己要赴下仓一线抗“疫”,协助村开展防控工作,起初他有一些为难,自己如果也去了一线,家里老人谁来照顾?转念一想,“我是一名党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就应该冲锋在前,舍小家护大家,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正是我们***员的本色和担当吗?”安顿好家里的老人,他。

二十三祭灶官顺口溜是什么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汉族民间称“灶王爷”。

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俗称的“小年”或“祭灶节”。“过小年”是进入春节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一天,我国民间有送灶、祭祖、扫尘等习俗,传统的民俗民间活动非常丰富。

民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枣山;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吃饺子;年初一,躬脊儿……”

往昔的民间过大年是从腊月起直到正月十五,足足要欢庆45天。在这一个半月内,又分为“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腊月起到除夕是“备年”,在外的人要赶回家,在家的人要置办年货,做好过年的各项准备;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过年”,家人团聚,祭祀祖神,迎新纳福;从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贺年”,花市灯彩,全民共欢、普天同庆。

为什么小年要祭灶王爷

相传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自己家的好话,有的用胶牙糖敬他,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所以,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习惯将腊月二十三视为小年。

小年又叫祭灶节,是一项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在河北石家庄一带,腊月二十三黄昏,家家户户都会在灶王爷神像前烧三炷香,供上水果、糖瓜和喂马的清水草料。

烧完香,还会揭下一年来烟熏火燎的灶王爷画像焚化,祭灶人边烧神码便念叨,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王爷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司饮食之神,是家家必供的一家之主。

对灶神的祭祀源于对火的自然崇拜,后来发展成祭祀先炊之神,汉代以后受神仙思想及道教影响,灶神成为专司监察善恶、掌管家庭成员命运之神传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人们为了防止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说自己家的坏话,每到过小年这一天,就想各种办法来讨好灶神。

有的用胶牙糖敬他,认为这样可以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一般人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要把旧像揭下用谷草为灶神扎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用一块黏稠的糖瓜粘在他嘴上,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

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民间供奉的灶君神码各不相同。

一种为灶神夫妇形象,神案前有宝马驮着钱财珠宝,两旁有门神侍立,画面两侧又竖排绘有八仙形象。灶王府上方置当年节气表,装饰二龙升腾及快马报事的使者奔向南天门的图像。

另一种双座灶君神码中仅刻灶君夫妇而无属吏仙童,但神座下端有牛郎织女图像,有祈祝农业丰收、丰衣足食及家宅和美之意。最有意思的是那种线墨版的灶君像。

灶神两侧有两位夫人,神案下方为大门,有秦琼、尉迟敬德守卫,又有马童牵着马。在民间,灶王爷的传说也很多,家乡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

说灶王爷叫张生,家大业大,媳妇李氏孝敬老人,持家有方,甚是贤惠,美中不足的是不生育。过了几年,张生娶了第二房媳妇郭海棠,虽说貌若天仙,长得没挑儿,但是个游手好闲的角色,乡下称这种人是老鼠嫁猫——光吃不劳。

张生娶了郭海棠后,对李氏横挑鼻子竖挑眼,后来干脆把李氏休了。李氏从此更勤劳了,没日没夜地干,日子越过越好,不几年就成了骡马成群的大财主。

再说张生和郭海棠懒惰成性,谁也不肯干活,坐吃山空,几年下来把个偌大的家业散净,连饭都吃不到嘴里,美人儿郭海棠硬生生地饿死了。张生无奈,只好拉上枣木棍子要饭吃。

这年腊月二十三,他要饭要到李氏家,李氏隔着门缝一瞧是他,恻隐之心顿生,便叫侍女把他领进厨房,让他尽着饱吃。张生正狼吞虎咽地吃着,李氏进来了,两人一照面,张生羞得脸红脖子粗,一头扎进了灶火里烧死了。

张生到了天上,向玉皇大帝认了错,玉皇就封他为灶王爷,掌管各家祸福。另外,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所以,在封建时代,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

小年祭灶的来历是什么

送灶王爷。

祭灶的祭祀对象是灶君。所谓灶君,就是民间俗称的灶君菩萨、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论语》就说了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祭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

在民间传说当中,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察看善恶的大神。 这位神仙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一种认为灶君是黄帝,《淮南子微旨》中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一种认为灶君是 祝融,《周礼》中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一种认为灶君是老妇,《礼 记礼器》中有“燔柴于奥”的记载。郑玄注说奥或作灶。

孔颖达疏:奥即灶神。在春秋时, 于孟夏之月祭祀,“以老妇配之”,其祭“设于灶陉”。

一种认为灶君是神仙,灶神是天上星宿之一,因为犯了过失,玉皇大帝把他贬谪到人间当了灶神,号为“东厨司命”。一种认为灶君 是浪子,灶神姓张,是一位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人灶内,后成为灶神。

一种认为灶君是 虫子变成的,《庄子达生》中说:“灶有髻。”司马彪注:“髻音结,灶神名。

赤衣如美女。” 髻是一种虫。

长年栖息在灶上,其身呈暗红色,头小,有丝状触角,善跳跃。俗称“灶马”或 “灶鸡”。

小年怎样祭灶

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熔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主要祭品就是灶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分地域和贫富的不同,祭品也不同。河南农村的腊月二十三祭灶,主打祭品就是灶糖,其他有糖瓜、水果、糕点等甜食。在很多地区腊月二十三都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相传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

快过年了,很多地方腊月二十三有祭灶的习俗。但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也可能不一样,一般祭品有糖瓜、水果、糕点等甜食,给灶王上贡,意思是要灶王爷口甜心甜,到天宫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并请玉皇大帝等众位神来家里过新年,保佑这家人平安幸福,祈求神仙们大发慈悲,赐福于人间,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自己家的好话,有的用胶牙糖敬他,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

祭品就是灶糖,传说中的灶神姓张,同土地神一样是神仙中权力、法力最小,地位最低的神,他的势力范围就厨房灶头那一片,但灶神一是深入基层接地气儿,二是每年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庭回报工作,万一开口说了哪家的不是,这家就要倒霉。灶神虽小,得罪玉皇大帝事大,所以要诚惶诚恐的祭。

灶糖就是麻糖,吃起来甜而粘牙,作为祭品就是为了让灶神回报吓界事时好花多说或少说话。祭拜的时间放上麻糖果蔬供品,电燃香烛,口中要念叨“灶爷灶爷您姓张,玉皇让您管厨房,”祈祷灶神今年强天言好事,明年下界保平安。富人的祭品,除了灶糖,果蔬会更丰富一些。

祭灶为什么有人是23祭,有人是24祭呢

是啊,祭灶还称做过小年呢!

小年是说热闹仅次于过年,来历如下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