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究落叶归根 为什么生于四川的苏轼却葬在了河南

2021-11-21 17:41:52 

原标题:古人讲究落叶归根,为什么生于四川的苏轼却葬在了河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生于四川眉州,死于江苏常州。由于其在诗歌、宋词、散文、书法等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常被后人称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苏轼诗歌取材广泛,清新自然,善用夸张和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粗犷、想象丰富,大开大合处尽显豪迈风骨,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内容丰富,挥洒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古人讲究落叶归根,为什么生于四川的苏轼却葬在了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眉州,死于江苏常州,葬于河南郏县。在讲究落叶归根的古代,受儒道佛影响深远的苏轼,为什么没有葬在眉山故里,反而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河南郏县呢?答案还要从苏轼一生的经历说起。

早年经历:苏轼年幼时曾在眉山天庆观读书,启蒙老师是观内道士张易简。受道教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生性放达,为人豪爽,喜欢郊游,且对道教情有独钟。以至于在被贬的仕途中,依然乐于给道观、道堂撰文,于是便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等美文。

进京应试: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首次离开四川老家,赴京师(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因其行云流水的文采,清新洒脱的文风,很快便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从此便踏入了坎坷的仕途。

坎坷仕途:神宗时期,苏轼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哲中即位后,高太后听政,苏轼复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苏轼被贬往惠州、儋州,直至宋徽宗时才获大赦,真的可谓仕途坎坷。

结缘河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巧的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不久便到汝州任职。当时的郏县归汝州管辖,期间兄弟二人多次小聚,并一起游览汝州名胜。二人路过郏县时,见这里峰峦叠嶂、山清水秀,不仅环境优美,而且“状若列眉”,很似家乡的眉山,于是便感叹此处“形胜类其乡”,逐议定将此地作为归宿地。

苏轼两兄弟之所以相约死后葬于郏县,除了“形胜类其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这里的风水俱佳。宋朝时期的郏县,方圆二百里不仅有繁华的京师开封、洛阳、许昌等大城市,还有闻名遐迩的嵩山及修建在巩义的宋皇陵群。搁现在说就是,这里有宋皇家龙脉所在,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其实,苏轼苏辙两兄弟相约死后葬于郏县,除“形胜类其乡”外,苏轼在世的宋代,郏县还是一个风水人文俱胜之地,方圆一二百里,有当时的京城开封及洛阳、许昌等大都市,还有名闻遐迩的嵩山以及巩义宋皇陵群,可以说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域圈,苏轼归葬于河南郏县,正是为了实现他“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的遗愿。

据史料记载,苏轼、苏辙葬于郏县之后,其后人也在许昌附近定居了下来。河南有不少以“苏”命名的地方,如许昌的苏桥,荥阳的苏砦、苏坡,新密的苏岭、苏湾,禹州的苏岗等。在郏县当地,有东苏庄、西苏庄两个自然村,据说这里的居民是苏辙的九世孙苏勇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