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2020-09-05 14:25:52 

先说含义,“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来却很困难,而且出现了很多分歧和定义的不同。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截止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来源于儒家的思孟学派,但这一观点依然存有争论。《中华思想大辞典》中这样解释,说“天人合一”强调一种天与人的和谐一致,它蕴含的是一个非常伟阔、异常深远的且隶属于中国人的思维,反映的是中国人在对待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朴素价值观。


老子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庄子在《齐物论》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揭示“天人合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儒家的看法也要明确,认真,坚定。


儒家中(尤其是孔子)对天的看法有些矛盾之处,时而认为天是自然的,不言而四时行,而万物生。时而又认为,人之生死富贵皆取决于天。《中庸》中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所谓"天"是指无所不包的"自然",天、地、人合一就是人要融于自然才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实质,就是人要最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按照天道运行的方式生活,寻找最好的自然条件或改造地最为协调,以达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境地。


对于天,孟子认为,天命是人力做不到的一种外来力量,但他同时指出,天不是神,人们只要能做到尽心养性,就能认识天(百姓俗语叫老天爷)。《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随后,孟子又说:“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但如何理解这句话,似乎也无法统一,而且这句话还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倾向,其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无人可以定论。


而墨子在对待“天”方面则显得差强人意,他一方面强调“非命”“尚力”(即人的富贵贫贱荣辱在于力量、意志,不在于天命),另一方面又推崇“天志”“明鬼”(即墨子一直倡导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的“天”好像是一个有意志且还能行赏罚的人格神。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当时儒家的代表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虽然他的天人感应一说,有些迷信色彩,但却从一个侧面巩固了“天人合一”的地位。


到宋代,大学者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并对它进行了阐述和定义。当时为数众多的理学家都认可“天、地、人,只一道也”这种说法。


宋代以后,学者和哲人对“天人合一”的命题和阐述出现了各不相同,争论不休的状态。有的把它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的进入了二元论,把天与人截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有的提倡“不二一元论”,认为唯有最高的本体(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哲学讲的“一”)才是“天人合一”的终极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