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四月八黑霜杀是我国哪个地方的俗语

2020-09-17 10:51:13 

四月八日,是中国甘肃、贵州、广西、湘西、桂北、广东等地的汉(客家)、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主要与农事有关,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欢庆仪式,不仅表达丰收的喜悦,还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四月八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四月八黑霜杀是我国哪个地方的俗语

5月27—29日(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永定县陈东乡各村精心装饰了有特色的彩车,准备了表演节目如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科技兴农知识等,举办了一次寓教于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客家民俗文化节。福建永定县陈东乡有句民谚:“不重年,不重节,只重‘四月八’”,可见“四月八”这种民俗活动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据悉,“四月八”是为纪念东晋名臣谢安而设,现在已成为陈东各姓团结共处的象征,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举行盛大的庙会。世事推移,“四月八”现在便成了陈东传统的客家文化节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亚宜”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残忍的统治者进行斗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现在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缅怀亚宜的业绩,弘扬民族英烈的精神,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苗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每逢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山顶、山腰、平坝向四月八节日活动场地聚集,这一天要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跹、请求接求、武术、茶灯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纪念活动又增加了经贸洽谈、艺术文化研讨、旅游观光等新内容,今天的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已成为了苗族人民展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综合性盛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商人。活动的内容也逐年增多。


松桃苗族人民举行四月八纪念活动从古至今从未中断过,就是在清代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这一活动的举行的情况下,松桃苗族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总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纪念活动。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鼓舞下,四月八这一苗族传统节日举行得更为隆重盛大。近年来,松桃苗族人民先后在粑杷坳和大兴举行了湘黔边区苗族四月八联欢纪念活动。同时还在盘信、牛郎、响水洞等地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除了本县的苗族外,还有湘、川等地的苗族,以及上海、北京等地的学者、商人、游客、吸引了日本、韩国等大批外国游客前来观赏。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举行。这时正是苗家“正月玩年”的好日子,小伙在寨头大路上设卡摆鼓,男来女邀,女来男邀,对歌赛鼓,情趣横生,热闹非凡。意在烘托新春,让过路客人在“拦路鼓”面前人人分享平等,让懂鼓的和不懂鼓的客人顿足于拦路鼓场,相互闹春玩年,图个愉快吉祥。不少恋人、情人就是在这种场合下相好后结伴成百发夫妻的。


松桃苗族花鼓的动作套路,盛行一百多种。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摸仿动物形态的。


松桃苗族花鼓形式,主要有两面鼓和四面鼓两种。两面鼓除中间固定一人打鼓点外,其余两头,对打,也可以男女四人双打。


四面鼓又称八音协奏,是松桃苗族花鼓鼓中之王,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表演动作繁杂,难度较大。表演的人有四人的,也有八人的。四人表演,每人打鼓一方,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都必须一致,快慢协调,不时绕鼓换位,繁而不乱。八人表演则每方二人,一时打击鼓面,一时又以两人并肩动作;四方八人的舞步必须彼此对应。四面鼓是由两面鼓衍变而来的。四面鼓场面恢弘热烈,气势博大,彩绸交织,五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激动不已,流连忘返。


松桃苗族花鼓舞,节律明朗欢快,配合缜密大方,动作丰富优美,格调古朴新颖。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表演足迹遍及神州大地,蜚声海内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曾在海内外的许多次大型活动中表演过,得到中外观赏者的赞誉。受到过李鹏总理、乔石委员长、李瑞环主席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自1989年起,随省和国家有关艺术团成功地出访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并先后参加了洛阳国际牡丹花会、西南灯会、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演出。近年来,松桃苗族花鼓舞,在北京的野山坡民族文化村、深圳中华民族文化村、贵阳红枫湖民族文化村以及广州等地的文化村或旅游圣地或常驻演出或短期表演。在本县接待了大批的中外客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促进松桃县的改革开放和松桃县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节日


汉族客家节日


“四月八”是为纪念东晋名臣谢安而设,现在已成为陈东各姓团结共处的象征,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举行盛大的庙会。世事推移,“四月八”现在便成了陈东传统的客家文化节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广东惠州流传着的客家童谣“节朔歌”,其中一句便是“三月清明四月八”。


在台湾客家地区,四月八有斗灯,又称七星灯,具体是由“米斗盛米点烛,斗内由两方斜插两支木剑,中央置一面圆镜及剪刀、尺、秤、算盘、钱、土等”完成。灯火代表北斗星火;米代表五谷丰收;凉伞代表君临天下,神明下降保佑众信;斗忏表示祈求各人元辰光彩;算盘代表公平、公正、公道;剑代表示除妖除魔,驱凶避邪;尺状青龙属木,意渡人;秤状白虎属金,意公平、公正;剪刀状朱雀属火,意剪邪立正;镜子状玄武属水,意照出邪魔,并意团圆。简单的说就是用斗灯驱邪消灾的意思。据说这项活动的起源在于民国初年,当时市区上、下街区有两家士绅于元宵节赛花灯,因难分轩轾,相约妈祖生再赛,又打成平手,于是约在“四月八”浴佛节决胜负,而地方信仰中心永贞宫和义民庙也共襄盛会,因而蔚成迎神赛事,历久不衰。


壮族节日


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的牛魂节,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壮族人爱牛,敬牛,他们认为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所以将这一天定位牛魂节。这一天,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要用新自酿制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饭来喂牛;这一天,要清扫牛栏,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这一天,更不能打牛,如果打了牛,他们认为,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大为不利;这一天,午间家家都要举行敬牛仪式,这时,全家坐在摆满酒席的桌边,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同时唱起敬牛歌,喂牛吃五色饭。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


畲族节日


又称“牛歇节”


畲族自称“山哈”,“哈”为畲语,意为“客人”,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家在古代,原指刀耕火种,以“畲”作为民族的名称,始于南宋末年,迄今已有700多年。瑞云是硖门畲族乡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同胞在这里拓荒垦土、勇敢拼搏,并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灿独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服饰、婚嫁习俗、山歌盘唱等民俗风情。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据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两位歌王,一个名叫钟子期,一个名叫钟仪。楚国乐师伯乐弹琴的曲调“大喝”和“小喝”,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唯有钟子期能和其腔。钟子期死后,伯乐将琴摔掉,从此再也不弹琴。钟仪本是楚郧公,被郑国推荐献给晋国,晋王要他弹琴唱歌。钟仪接过伯乐和钟子期弹唱的技艺,“与之琴、操南音、操土风”。晋王听了大高兴,重用他,封他为礼部侍郎之职。后来为了纪念畲家这两位歌王,畲家人每年四月初八日都要设坛祭祀,行歌会,大唱“大喝”和“小喝”,并把这一天作为畲族传统佳节“四月八”歌王节。同时这一天又是畲家耕牛过节,为酬谢耕牛一年辛苦劳作,“严禁鞭打以定牛魂”,还专供好草料和家酿最好的牛酒给牛吃喝,牧童一遍一遍地大声唱“牛歌”:牛角生来扁扁势,身上负着千斤犁,水牛做饭给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时,由此又称“牛歇节”。


瑞云“四月八”牛歇节已收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16日,“四月八”牛歇节歌会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云位于鼎霞交界处,是硖门畲族乡唯一的民族村,全村辖有18个自然村,413户1752人,其中畲族人口占60%以上。瑞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致力发展状大村级经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全村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共投资260多万元,辅设了通往硖门集镇6公里的水泥路;建成了中心村自来水工程;新建了瑞云民族寄宿制小学和村委办公大楼及敬老院;开通了程控电话,安装了有线电视,通讯信号覆盖全村;大力实施造福工程,建立了葫芦墩等3个人口较为集中新村,居住100多户600多人,使原有72个自然村减少到如今的18个。该村以种植水稻、茶叶、百合为主,百合是瑞云的一大特产,几年来,该村不断做好百合品种的优化、引种和推广工作,打造瑞云百合品牌,带动了群众的增收。


侗族节日


九寨侗族人民管四月八为牛王节。牛王节,侗语叫“脱生尼”,意为“牛的生日”,又叫“牛王会”,侗语,意为“为牛生日会餐”。这一天各


家的妇女都在家里为牛煮白米饭,炒油茶,条件好的还要煮鸡蛋供牛食用,以示在春耕大忙之前,人们对它的深情慰问和热情奖赏。中午吃会散席后,人们到家里,袖子一挽,手插木盆,试试盆里的米饭油茶烫不烫手,然后端起木盆、带着鸡蛋烤酒到牛圈去,叫牛饱饱的享用。


这时候,主人往往要抱着牛头亲热爱抚一番,说:“牛呃,你是我家的财,你是我家的宝,一年到头,害你辛苦,你就好好的吃,好好的喝吧。愿你无灾无难,无怪无瘟跟我展劲干活,换来个五谷丰登,百般兴旺,待到来年,我再来好好招待你。”这时,牛好象懂人性,它伸伸舌头来舔人,眯眯眼睛向人笑。牛吃饱了,在一旁的娃崽就拉它出去吃嫩草,冲洗身上、梳理毛发。梳洗是很认真的,谁家的牛身上不干净,毛发不光亮,人们就鄙视他家,说他人懒。牛出去后,主人就清理牛圈,然后垫上干燥蓬松的稻草或茅草,让牛舒舒爽爽度过自己的节日。过牛王节,不准放牛打架,更不准宰牛吃肉,也不准牛劳动。总之,牛王节这天,就是雷公下地,也难动它的半根毫毛。家主们在这一天要陪伴牛过生日,牛拉回圈后,他们在牛圈边转来转去,修修补补,生怕不周到,对不住自己痛爱的耕牛;有的就牵牛出外,游山吃鲜草,享受山水自然之乐。


这一天,人们还要观测天气,预测年成。更希望是个太阳天,一来好为牛收拾,使它节日欢畅愉快,养精蓄锐,迎接梨耙;二来这还是预示年成可望丰收。本来立夏那天对于年成好坏已略知一二,农谚说:“立夏要下,立夏不下,梨耙高挂”。真的,据说这一天对农民、对人间来说,关系重大。如果这一天真的是艳阳高照,那人们兴奋得其乐无穷,甚至会认为这就是牛王爷爷圣威显灵,降给人间的吉祥,于是全村男女老少都陶醉在狂欢的节日气氛中。


布依族节日


“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布依族纪念耕牛的节日,在罗甸等地叫“牛王节”,镇宁扁担山一带称为“牧童节”,安龙、兴义地区则称“开秧节”。这天家家要吃“牛王粑”和糯米饭,并用糯米饭或糯米粑喂斗。在贵州外镇宁地区,还要给小孩一只蒸熟的公鸡,由大人带小孩去河边洗澡,抓小鱼、吃鸡肉、晒太阳。


贵州有好几个地区和好几个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日,以贵阳最隆重。每到这天,各地的苗族、布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贵阳市中心的喷水池、黄平的飞云崖或其他一些地方,吹着芦笙、洞箫、短笛等,唱着情歌寻找伴侣。中年人则聚集谈心,说古谈今,举行各种活动.从白天到夜晚,从夜晚到天明,通宵达旦,尽情欢乐。[3]


苗族节日


贵阳市苗族的“四月八”庆祝活动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隆重、影响最为深远。四月八是苗族的传统喜庆节日。是苗族的祭祖节、英雄节、联欢节。人们自动聚集到预定的地点跳鼓舞,对山歌、舞花带;上刀梯、钻火圈....热闹异常,人数以万计,场面宏大而壮观,人们尽情歌舞以至通宵达旦。每年的“四月八”,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


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葬于今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苗族同胞家家户户都以吃乌米饭和芦笙歌舞等方式欢度这一节日,以悠扬的芦笙、箫笛和清脆嘹亮的苗家“飞歌”凭吊苗族英雄和祖先。


据了解,钟山区根据国家民委的指示精神,于2004年举办了第一届“四月八”庆祝活动,以后每年举办一次。2005年举办第五届苗族的“四月八”,由钟山区月照彝族苗族乡委员会、钟山区月照彝族、回族、苗族乡人民政府主办,目的是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钟山,推介旅游线路,推动钟山区乡村理由、民族风情的发展,启动六盘水苗族文化园的项目建设。如今,贵阳的“四月八”已成为贵阳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壮、水、仡佬、汉等民族共同狂欢的节日,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典。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还借此机会,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舞姿与歌声寻找意中人。


2008年的“四月八”活动暨六盘水苗族文化月洽谈会,设有苗族传统的斗鸡、斗牛、芦笙会、对歌会等项目表演。


仫佬族节日


亦称"牛王诞"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牛勤劳能干,为人们犁田耕地,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所需的仅仅是草和水,可奉献的却很多。所以不少民族都崇拜牛、爱护牛,把它当成人类的好朋友,仫佬族也不例外。农历四月初八即被定为牛的生日,称“牛诞节”。这一天,无论农活多么忙,都要给牛放假休息。家家户


户把牛洗得干干净净,将牛栏清扫一新,还在大门插枫树枝,以驱赶蚊蝇。并杀鸡、鸭,备酒肉祭“牛栏神”,做黑糯米饭祭祖先。这一天要给牛吃上好饲料,做好的黑糯米饭要先请牛吃,之后人才吃。家境好的人家,还沤制黄豆、玉米,拌入鸡蛋酒糟喂牛,真可谓对牛爱护备至。


关于牛的生日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古时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种地都是一镐一锄地挖,费时费力。一个叫罗英的姑娘生来聪明伶俐、勤劳善良。一天她到山上打猎,看到一只野牛狂奔乱跳,又看到乡亲们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忙碌,心想,如果捉住这头牛为乡亲们犁田该多好啊!于是,她就追赶野牛。野牛在跑时一只蹄子被夹在石缝中,痛得哀叫不已。罗英无力帮它摆脱困境,只得采来嫩草喂它,并为它唱歌,歌声优扬,情真意切,不仅打动了野牛的心,也感动了山花、草木、月亮,坚硬的石头也为之感动,慢慢地裂开石缝,牛的脚拔出来了。它便随着罗英来到田间,勤勤恳恳地为人们拖犁拉耙,世世代代耕田种地。仫佬人有了耕牛,田里的活路轻松了许多。


近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提高了,欢庆这个节日更为隆重。节日里,祭牛神的旧俗没有了,但仍让耕牛休息一天,用香茅、嫩竹叶、芒叶等青饲料,包裹糯米油糍喂牛,有的用黄酒灌牛吃,有的则用熟薯藤伴甜酒喂食。此外,人们宴亲会友,共享节日的欢乐,举杯预祝繁盛、粮食丰收,此节是壮族同胞的一大节日。


庙会


一九八五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政策后,清凉山佛教旅游景点,群众自发组织开发和修复的第一年,也是宗教组织公开举行清凉山农历四月八庙会的头一年。当时旅游业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一项工程,绝大部分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宗教组织的肩上,成为宗教组织生存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鉴此,八五年清凉山出现了修庙敬神,办庙会扬名的事情。


且说这一年的庙会虽是新中国后的头一次,山上没有多少景观,大多数都是古遗址,连条象样的路都没有,到处破烂不堪,荆棘满地,杂草丛生,难以预计今后的发展和资金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当时四月四、四月八赶庙会的人还是上了千过了万。到了第二年政府就开始出面主持了。因此,清凉山能在20年的时间,在政府推动下自发的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也就不难理解。


话说八五年的庙会还没结束,天就下起了小雨,游人渐渐减少了,山上没有百十号人,但感觉确实很舒服,那种春季的熏热总算被抑制住了,人们打心眼里高兴。时近中午1时,天阴的更厉害了,云彩象锅底一样,天的脸变得没一丝淡妆,几道刺眼的闪电雷鸣,沉闷地吼着,由远而近,在眼皮子底下炸响。倾盆大雨夹杂着风暴和冰雹一齐倾泻,好一阵雨幕式的天气。人们东藏西躲,拥挤在几间能够遮风蔽雨的房内,闲话着,担心着,计算着。雨下了半个小时后,淅淅沥沥地停了,然后初放晴光,人们都站到院子里给菩萨做最后一个道场,时间一秒一秒地走,人们一点一点地做事,天一阵一阵地晴,彩虹双影出来了,就在眼前却又很远,人们都兴奋,觉得今天这个日子太美,太多感受。


其他


对于中国来说,农历四月初八日,是佛教释迦牟尼佛的诞辰,也是牛的生日。当地旧时有敬佛祈福,待牛如“宾”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行祭虫活动,在庙里供上全猪全羊等供品,列插五色旗子,宣读祭虫告文,烧香烧表,磕头礼拜,祈求神灵保佑,一年不生虫害。四月初八,在当地农事上也是个很重要的日子。


俗语说:“过了四月八,庄稼汉心放下。”就是说四月初八之前,如果遇上强霜冻,就会麦秋绝收,因而庄稼汉总是提心吊胆。人们长期验证,当地过了四月八,再就不会有霜冻,所以庄稼汉就放心了。又谚曰:“过了四月八,庄稼汉晌午倒见(躺)下。”就是说过了四月八,昼更长,夜更短,庄稼汉吃过午饭,开始进行午休了。俗称“下晌”,就是午休的意思。


传说


几千年来,每年四月初八苗族同胞都要休息一天,人们聚集在一起,通宵达旦,开怀畅饮,众多的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跳花”——唱歌跳舞交友,选择自己心中的伴侣。可到了100多年前,在凤凰、松桃县交界的龙塘河跳花沟里,每逢“四月八”跳花时,官家看见跳花场上的苗家姑娘貌美如花,就常派兵来“选美进贡”,这不知拆散了多少好伴侣,不知多少苗家姑娘被糟蹋。


这时一个叫吴满宜的苗家热血青年,看到自己的姐妹受到如此的欺凌,决心起来反抗,阻止官府的暴行。这一年的“四月八”又到了,官府的人气势汹汹的来了,吴满宜带领着后生们拔刀舞棍,将这些走狗打得落花流水。官府得知后,派了一批又一批的官兵前来镇压,吴满宜带领的起义军奋战了一年多,由于寡不敌众,终于失败,吴满宜在贵阳花溪畔被杀害。为了纪念这位青年英雄,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为苗家妇女争取自由而战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