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客家人的“送寒衣节”

2021-07-04 14:16:17 

旧时客家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俗称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清明节、秋季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中的 “三大鬼节”。是日人们要烧五色衣纸,为先人送去御寒衣物,寄托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旧时客家人的“送寒衣节”

相传秦代秦始皇为抵御外敌,修筑万里长城,而征收徭役,抓了大批民众去修筑。而江南孟家湾有位员外的女儿孟姜女,看中英俊青年范喜良而被孟家招为女婿。不料正当两人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来将范喜良抓到北方修长城。

从此,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一天江南飘着雪,朔风阵阵而打了个寒颤,孟姜女想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难于御寒,便做了个厚实的棉衣,怀着对丈夫的一片思念之情,于十月一日踏上千里路程把寒衣送到北方。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才知道丈夫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累死埋在万里长城底下时,她一边大哭喊着范喜良的名字,一边敲打城墙,突然间一段长城塌下露出白骨,她把寒衣烧掉,直至衣灰盖在白骨上才回去。此事令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极为感动。而纷纷在民间传唱着一首歌:

十月里来鞭蓉十月一,姜女千里为夫送寒衣;

泪见夫骨烧衣盖暖情,此为此日理应作节行。

从此人们将农历十月初一孟姜女送寒衣这一天,称作送寒衣节而流行开来。

客家人南迁后多处于闭塞的山区,保存着最丰富最完善的古文化,从而离不开传统和守旧的习俗活动。而对因战乱灾荒中死去的亲人十分怀念,把遗骨随行迁徙进行二重葬。安定居住后,便把送寒衣节的习俗延续下来。

农历十月初一为免除先人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把准备好内夹有棉花的红、黄、蓝、白、黑的衣纸,写上“阳上某某亲属,供奉给阴地之府某某收”字样,和部分未写某人收的姓名,冥币香烛及米饭或饺子果品等带上,于上午和一家人来到坟地前进行拜祭。把供品摆得整齐,点燃香烛插在坟地前,待香火下滴后,由长辈在坟前跪下磕头三下后,口中念出先人尊名说道:

“北风起,寒冬到,天寒地冻刺骨了,补充寒衣已送到,五种(色)衣服任你要。若是衣着还不够,冥币送到衣店挑。余下有多送邻里 (意为也为孤魂野鬼送温暖),和睦共处冷暖好。”

接着一家人轮着磕头,并在坟头上划个圆圈,在圈内把所送的衣纸、冥币点火烧掉。凡属送给衣纸冥币诸物都必须做到烧得干干净净,认为这样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衣物和可用币值。然后一家人用双手合并磕头拜三拜,便不回头地走回家里。民国23年(1934年农历十月初一)由梅县东校场(体育场)挖出数千个遗骨,迁至城东书坑口,建起大型的千人坟之后,由民间的义务善社等慈善组织上百人去参与送寒衣活动。

是日下午,对自己一家也进行象征性“换冬”的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准备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暖和,不适宜穿棉衣,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火窗、烟筒等,安装或检查完好,还要试试生一下火,以便做到天气寒冷时能及时顺利地取暖。晚上在家烧碗姜汤,与米粄 (饺子)一同饮食,作御寒暖胃,以迎接冬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