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龙节属于壮族文化遗产吗 炮龙节的文化内涵

2024-02-23 10:09:12 

炮龙节属于壮族文化遗产吗

炮龙节属于壮族文化遗产吗 炮龙节的文化内涵

炮龙节确实属于壮族文化遗产。炮龙节是流行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汉族和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而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炮龙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这些活动体现了壮族文化的特色。

2008年6月,炮龙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对壮族文化遗产的一种认可和保护。

炮龙节的文化内涵

炮龙节的文化内涵丰富,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是宾阳各民族精神的集成的核心和外化形式。

炮龙节起源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人认为舞炮龙能带来吉祥好运,并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炮龙节不仅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还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炮龙文化是宾阳各民族精神的集成的核心和外化形式,具备广泛的民族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炮龙节是一个古老、吉祥、喜庆的传统节日,历史渊源久远,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炮龙文化是集龙文化、儒家宗族文化、庆祝胜利文化、年俗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移民文化、商埠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一体的综合文化。

炮龙节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炮龙节活动主要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三个部分。

(一)游彩架

游彩架,即彩架游行。游行的队列由彩色台架、舞龙、舞狮、彩灯、音乐柜等组成,队伍长有半里甚至一里以上,由狮队开路,舞龙保尾,中间彩架4台,每台配一套文武场(乐队)。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台上以数个孩童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每人坐立于特制的手指或佩带的伞、扇、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上,装配巧妙,神气妙趣。饰演形象造型的孩童均为聪明、俊俏、大胆的七八岁儿童,既有古典题材,又有现代题材的人物造型。配乐上,由十六种乐器组成一个文武场伴奏,如今还增加了按内容需要的现代乐曲。

(二)灯会

灯会俗称“灯酒会”“百家宴”,活动内容有乡饮和取灯。

1、乡饮。以村屯和街巷为单位,由上一年生男丁(俗称白花)的家长担任“头人”,负责筹集“丁款”和负责所有事务。一般丁款为0。5元,赴会者5-10元,“头人”还捐公鸡一只或猪头一个。一般每户一人赴会,有的则不限人数,但仅限男性。做好菜肴后,鸣锣为号,各人聚集祠堂或者村社商讨当年的农业生产,宣布村规民约,然后会餐。颇有古代的“乡饮”遗风。

2、取灯。本地话“灯”与“丁”同音,乃“求嗣取丁”之意。宾阳当地甚至广西部分壮族、汉族地区认为,在“灯会”日取灯,当年就会有男丁。灯会前,取灯者选择生有三男二女的男人为“抱花岳父”和一位擅长山歌的“抱花岳母”,向灯会头人报告取灯意图,头人找人制作一盏贴有麒麟(意为麒麟送子)玲珑的“莲花灯”。灯会当日,取灯仪式在社庙或祠堂举行,由师公或巫婆请神、宣疏、开光后,“抱花岳父”提着“莲花灯”,众人在“头人”引导下,敲锣打鼓给取灯人家送去。

到了取灯人家厅堂前,“抱花岳母”在厅里唱起“无儿凄苦歌”;厅外的师公、巫婆或者善歌的“头人”唱着“帝母送子歌”;接着双方又唱互贺互谢歌,取灯人便开门迎接送花队伍进入厅堂。在厅堂里,众人又为事主大唱祝福歌,“抱花岳父”将“莲花灯”挂在厅壁上,事主端出礼品拜祭祖先和“孤独神”(俗称“床头婆”)。拜祭后,众人又唱祝贺歌。歌毕,头人带领灯会参加者去赴宴,其余留下在取灯者家里闹宴。

(三)舞炮龙

1、开光。正月十一当晚的七时正(北京时间十九时)在庙宇或社稷之处开光。由会首(或师人)咬破公鸡之冠,以鸡冠之血点亮龙眼,念着“先左眼,后右眼,一点金二点银,三点添丁发财,四点天下太平”、“保佑舞龙顺利”等吉祥语,然后万炮齐鸣,龙亦腾跃而起,按龙路顺序狂舞而进。

2、舞龙。炮龙以龙珠、龙牌(龙灯)、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火把灯)及护龙队首尾随龙而进,有一小队则负责燃放火药(铁硝、火药及砂等制作)增加龙随云腾而起之势。初时,龙路或是长蛇阵或是半边月或是游龙戏水,随着鞭炮的增多,人们不断地钻龙身(小孩健康成长、乖巧聪明,情侣快成眷属,各得吉祥)、撕龙布、扯龙须(挂在家中吉祥,挂在猪栏六畜兴旺)、抢龙珠(祈子),舞龙头者尽量避开,护龙队极力保护,龙阵已无固定布龙阵势,见机行事,随意而舞。

3、舞炮龙。所谓“舞炮龙”,即以燃放“鞭炮”弹烧狂舞之龙。舞龙者均为赤膊上阵,头戴如清朝官兵之帽(但均为竹编并涂抹黑色)。舞龙者丝毫不畏惧万炮炸响,更不惧怕炮仗弹烧自己赤膊之躯。这在全国各地是少见的。龙路过处的各家各户,均在龙将到来之际,焚香迎龙,备炮备炮。家家户户准备尽可能多的炮竹(为保障安全,严禁燃放大炮或鸡母带仔炮,历来自行遵行),多者达到几百万响,殷富人家、当年生意兴隆的人家因为人手不足,欢迎众人帮助放炮炸龙。

民间认为炮烧得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炮如未燃尽,龙不可舞往下一家),越吉祥,新的一年更加发财。人们点燃鞭炮后就往龙头、龙身上丢,住高楼者从上往下砸。狂龙舞了一段时间,往狂被炮竹炸得只剩下龙筋、龙柄和龙头。舞炮龙,民间认为蕴含着祈求丁财两旺,将往年的“悔气”弹烧而尽,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意兴隆、五谷丰登及喜添贵子之意。

4、送龙。龙舞到村头街尾,炮燃尽,人尽欢,龙也被炸得体无完肤(如今每一条村街都有一条龙,甚至二三条龙,舞到24时基本结束;旧时候,龙少,舞到次日7-8时),舞龙队集中到既定地点,生火将龙焚烧,送龙升天。

结语:以上是风水测算网小编整理的“炮龙节属于壮族文化遗产吗,炮龙节的文化内涵”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